橡膠制品大家都用過,但是你知道橡膠是怎么來的嗎?
發布時間:
2022-11-10
來源:
在1851年,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為了向世界展示工業革命的成功,決定舉辦一次展覽會,取名為萬國工業展覽會,這也是歷史上第一屆世博會。
這屆世博會也由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親自籌辦,而博覽會的里不論是展品,還是參展人員,都是當時全世界最高規格的,為此英國政府特意建造了水晶宮作為展覽的會館,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舉世矚目了,那么這屆展覽會跟我們今天要說的主題有什么關聯呢?我們今天要說的橡膠,就是一項上過萬國工業展覽會的發明,硫化橡膠的發明者來自美國他的名字叫做查爾斯固特異,這是一項真正改變世界的發明,當時硫化橡膠獲得了萬國展覽會的最高獎項,后來派不上什么大用場的橡膠,變成了人類的必需品,那么我們先從從橡膠的起源說起。
說十五世紀的時候,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,一天哥倫布來到海地島,他發現當地人在玩一種球,這是一種特別有彈性的球,用屁股一頂就能彈很遠,這對于哥倫布來說太新鮮了,他從來沒有見過這么有彈性的球,后來他知道了,這種球是用卡巧屋做的,在當地的語言里卡巧屋是表示樹的眼淚,當地有一種樹,往樹上砍一刀,流出來的液體就叫卡巧屋,而當地人所說的會流眼淚的樹,就是美洲特有的橡膠樹,歷史有記載的美洲人最早使用橡膠的證據,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以前,橡膠除了做成球之外,還有很多其他的用途,比如說,把橡膠涂在衣服上,烘干之后衣服就能防水,這對于經常下雨的熱帶雨林來說,無疑是非常有用的,再比如把橡膠涂在腳上,整個包起來等晾干之后,就變成一雙雨靴。
雖然哥倫布在1496年就知道有橡膠這種東西,但他明顯對美洲大陸的金礦、銀礦更感興趣,因此橡膠就繼續被埋沒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里,到過了200多年之后才傳入歐洲,也就是1736年的時候,法國科學家康達明造訪了美洲大陸,將橡膠帶到了歐洲,而歐洲人也學印第安人一樣,用它做雨衣、雨靴,再到后來,市場上又出現了一些其他的橡膠制品,橡膠管之類的,以生活日用品為主,等到了1823年之后,第一批雨鞋被出口到了美國,橡膠終于見到了改變它命運的那個人,那個人是誰呢?就是查爾斯固特異,那么在橡膠來到美國之前,固特異是做什么的呢?固特異原來是一個開五金店的,主要經營農具、紐扣之類的產品,平時生意還不錯,但之后因為盲目擴張和投資失敗,他欠了一屁股的債,所以當橡膠來到美國之后,各大報紙開始爭相報道這一材料,而嗅覺敏銳的固特異,也嗅到了橡膠的價值,他查閱了許多關于橡膠的報道,終于找到了商機,固特異發現那些大公司采購的橡膠管做工都不太行,于是他憑借自己多年制造業的經驗,改良了這些管子,給采購經理看過之后,說做工確實不錯,但還得做測試才行,要使用一年之后才能出結果,固特異沒辦法只能等著,等了幾個月之后,固特異傻眼了,經理把他那批橡膠管全都退回來了,一看才知道那些橡膠管都化掉了,原來天然橡膠有一個致命的缺點,就是天氣熱的時候會融化,于是固特異決心要改良橡膠這一材質,不過固特異早已負債累累,哪還有錢搞研究,但他為了做實驗,賣掉了房子和家具,把錢全都用在橡膠材料上,但固特異不是什么科學家,他就各種摻和什么酸、堿、煙灰、石灰等等。只要他能想到的都摻到橡膠里試試,但有個問題,這些東西摻在一起偶爾會發生化學反應,固特異完全不知道,所以經常會吸入一些有毒有害氣體,身體變得越來越差,然而固特異卻異常堅持,堅持研究了五年的時間,終于在1938年他成功了,當時固特異嘗試把硫磺纏到橡膠里,結果一不小心打翻了容器,橡膠和硫磺掉進了一個滾燙的煎鍋里面,按理說橡膠最怕熱了,掉到熱鍋里面肯定會化掉,結果把固特異倒出來一看,橡膠不但沒化掉,還變得更堅固,更有韌性了,固特異馬上以硫磺作為主料,在配合上加熱,終于研究出了最早的硫化橡膠的配方,徹底改進了橡膠的性能,1844年的時候他拿到了發明專利。
那么搞出了這么出名的發明,固特異的人生應該要走上坡路了,但命運就是喜歡捉弄人,雖然固特異拿到了硫化橡膠的專利,但很快就被人侵權了,而且在侵權官司沒打贏的時候,五十九歲固特異就因病去世了,而知道他去世都沒還清負債。
1851年的萬國工業博覽會,也成為了他最后的高光時刻,雖然固特異沒有因為自己的發明獲利,但他造福了全人類,如今橡膠制品早就變成了人類的必需品,沒有橡膠制品,就沒有汽車輪胎,就沒有如今這么發達的運輸業,固特異發明硫化橡膠,讓橡膠有了更多的用途,自然而然人類對橡膠的需求量就開始暴漲,在當時哪里有橡膠樹,哪里就有財富,而作為橡膠的唯一產地的南美熱帶雨林,尤其是亞馬遜地區經濟實力直接暴漲,巴西的一個小城鎮馬瑙斯,它位于在亞馬遜雨林中心,馬瑙斯沒多久就從一個小城鎮,變成了南美洲最繁華的大都市,它被稱為橡膠之城。聽傳聞當時馬瑙斯遍地到處都是橡膠大亨,這些橡膠大亨從此就走上人生巔峰,有人在亞馬遜河上玩游艇,有人在別墅里養獅子,還有人用香檳給馬洗澡。
不過就在南美地區壟斷橡膠資源經濟的時候,1876年的一樁盜竊案徹底改變了它他們,這個盜賊的名字叫做維克漢姆,其實他是受英國政府指使去巴西偷橡膠樹的種子,英國政府給他開價一千顆種子十英鎊,而他總共收集了七萬多棵種子,偷偷運回了英國,英國人馬上把橡膠樹種在了斯里蘭卡,馬來西亞這些他們當時控制的國家,沒過幾年之后,種植的規模越來越大,橡膠的價格也是一路暴跌,而大都市瑪瑙斯從那之后也就一蹶不振,并且當時南美的橡膠種植園又爆發了枯葉病,是一種防不勝防的真菌,當時南美的橡膠種植園都被摧毀了。
從那以后南美洲就基本退出了橡膠產業,而在1903年,亨利福特創建了福特汽車公司,二十多年的時間,福特汽車也成為了汽車行業的巨頭,他們擁有汽車上需要的所有原材料,但只有一個例外,那就是橡膠,當時所有的橡膠都是從亞洲進口,但亨利福特覺得有問題,他說橡膠樹本來就是南美的,現在反而要千里迢迢地從亞洲進口這樣做怎么都覺得不方便,于是他花了兩千萬美元,在亞馬遜地區買了一大片熱帶雨林,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種植園,取名叫福特蘭蒂亞。
但福特顯然是太低估枯葉病,沒過幾年的時間,他的種植園就完全被枯葉病侵占,而且沒有任何解救的辦法,就這樣被寄予厚望的福特蘭蒂亞以失敗告終,后來還有人調侃福特,說他是花了兩千萬美元造了一個真菌培養箱,這話說對于當時的福特來說無疑是扎心的,從那以后,亞洲仍然牢牢把持著橡膠的絕對壟斷地位,一直到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爆發,在1941年12月,珍珠港事件的爆發標志著美國正式對日宣戰,而當時日本正好控制了東南亞的橡膠主產區,也就是說當時全球百分之九十五的橡膠都被截留了,美國要想開戰的話,就得考慮這么個情況了,因為以美國當時的橡膠儲量來說,可能連一年都堅持不下來,怎么辦呢?
還好美國政府的反應快,在珍珠港事件剛剛過去的第四天,美國政府就宣布,禁止在非戰爭必需品里面使用橡膠,這樣就能大大減少橡膠的需求,并且所有廢品倉庫里的橡膠也都被高價回收,當然美國政府也明白光靠勤儉節約、廢物利用,是解決不了問題的,還是要找新的來源才行,因此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美國化學家們身上,他們的任務就是—人工合成橡膠。其實啊,早在二戰之前,就有許多關于合成橡膠的研究了,不過還是存在許多問題,一個是效果達不到天然橡膠那么好,第二個是天然橡膠供應充足,所以當時各國也就沒有這種重視這項研究了,但現在不一樣了,日本人封鎖了天然橡膠之后,美國所有相關領域的化學家都開始搞合成橡膠,并且沒過幾年之后,市場上已經有了十幾種合成橡膠,雖然效果還是比不上天然橡膠,但有總比沒有好吧?因此就這樣美國才堅持到了二戰結束,后來合成橡膠占比也慢慢越來越高,至今來看,全球至少百分之六十的橡膠都是合成橡膠,那么假以時日,天然橡膠會不會完全被取代了?答案當然是不行的,畢竟合成橡膠的強度、柔韌性等,都不如天然橡膠,在一些不容有失的重要用途中,比如說飛機輪胎、重型卡車輪胎、醫用手套、等,這些非常緊要用途中,還是天然橡膠靠譜,所以說亞洲的橡膠種植園仍然至關重要的,其實種植橡膠樹,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兒,相信許多看過膠農割膠的人肯定都能夠體會,每天半夜三更就得起床,趕在太陽出來之前采取橡膠液,因為凌晨的時候,濕度高、水分足,能收獲得多一些,膠農們一般會在樹皮上切出螺旋型的口子,等著液體一點一點的流下來,并且每棵橡膠樹的產量是非常小的,所以只有大面積的種植橡膠樹才能養家糊口,得意生存。
而且隨著世界對橡膠的需求越來越大,人們也就只能揮舞著斧頭去砍伐更多的森林,開墾更多的森林,然后增加橡膠的種植園,另外為了追求最高的產量,現在大部分亞洲的橡膠種植園,全都種植了同一個品種的橡膠樹,那就是南美巴西橡膠樹,也就是說,這是一個嚴重缺乏基因多樣性的產業,因此有植物學家就提出了警告,如果有人想要重創世界經濟的話,那么他只要把枯葉病帶到東南亞的橡膠園里就能夠實現了,人類為了自身的發展,肆無忌憚地破壞著地球環境,看起來非常強大,但其實大自然也有對付我們的辦法,并且是輕而易舉就可以讓人類付出代價。
下一頁
下一頁
遼寧天源大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有 版權所有 SEO